4月25日,历经一年多打造的“崔贤”号驱逐舰,于朝鲜半岛西部南浦造船厂顺利下水。细览下水仪式照片后,众人对这艘5000吨级驱逐舰的普遍印象是——其火力之强,令人叹为观止。
此舰于主炮之后、舰桥之前的战略要点,配置了44单元垂直发射系统,且清晰展现出两种不同规格。自烟囱后端延伸至直升机起降平台,又增设了两种规格的垂发,总计30单元,使得全舰垂发单元总数达到74个,这一数字已超越7000吨级的052D舰艇,通常需8500吨级以上的大型战舰方能匹敌,无疑是一艘名副其实的“重型火力舰”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,舰尾部分的10单元垂发,其尺寸异常庞大,显著超越了我国海军标志性的850毫米垂发装置,堪称“全球最大口径舰载垂直发射系统”的新标杆,极有可能是为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发射而量身定制。
然而,在“火力强大”的表象之下,“崔贤”号的垂发布局却暴露出若干不足。对于水面舰艇而言,位于主炮与舰桥之间的区域堪称最佳布局之地,原因在于该区域的甲板之下较少部署大型设备,从而使得垂发单元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得尽可能深。正因如此,包括中国的055、俄罗斯的22350以及美国的“伯克”级在内的全球众多军舰,均选择在舰首位置配置全舰最深的垂发单元,用以搭载远程及大尺寸武器。相比之下,体积较小的防空导弹则多被安排在舰尾,因为那里设备舱众多,垂发单元不宜深入布局。但“崔贤”号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设计。
▲22350型护卫舰将“锆石”导弹系统配置于舰桥的前端位置
十单元的直径逼近两米,占据了原本机库的关键位置,这种大尺寸的垂直发射系统,其深度预计不少于十米,这对甲板下方设备舱的整体布局构成了严峻挑战。再者,将大尺寸武器安置于舰首,实质上是将武器重心下移,置于甲板之下,有助于降低整个舰体的重心。相反,“崔贤”号却选择在舰尾配置大尺寸垂发,且位置显著高出飞行甲板,这无疑对控制重心及确保航行稳定性构成了不利影响。不过,这或许并非不可克服的难题——鉴于“崔贤”号整体舰体设计偏狭长,舰桥高耸,其构造似乎并未过分强调远海的航行适应性,因此,重心稍高与稳定性略低的缺陷,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。
从技术的视角观察,传统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的主流趋势,体现在像中国和美国那样,采取统一口径并研发不同深度的型号,用以适配各类尺寸的导弹。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技术整合度高,简化了维护流程,然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未充分利用——即,能装载大型远程弹药的规格,若用于部署较小尺寸的舰空导弹,便显得颇为奢侈。对此,俄罗斯的22350型护卫舰采取了创新策略,装备了两型共48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,旨在灵活应对不同作战需求。而今,“崔贤”号舰艇的下水,不仅剥夺了22350型“5000吨级最强火力舰艇”的美誉,更将多型号垂直发射系统的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▲于“崔贤”号正式下水前夕,22350型凭其48单元垂直发射系统独占鳌头。
颇为引人注目的是,韩国海军最新的“正祖大王”级驱逐舰,亦配置了三种垂直发射系统——依据中国海军思路研发的850毫米K-VLS-II、仿美MK-41的K-VLS,以及正宗的美制MK-41。该舰以12000吨的排水量装配了104单元的垂发装置,这一设计向外界展示了055型驱逐舰能够搭载112单元850毫米垂发的不凡之处,同时也成为了韩国的自豪所在。然而,与最新下水的“崔贤”号相比,其在垂发口径与密度上仍稍逊一筹。
▲韩国的“正祖大王”驱逐舰同样是一款颇具特色的舰艇。
该如何形容呢,“崔贤”号迄今的表现似乎与全球主流驱逐舰显得格格不入,但它的用户本身也并非旨在争霸大洋。究竟是“光芒四射”还是“徒有其表”,关键在于用户能否在既有条件下将其战斗力发挥到极致。假若这艘驱逐舰真能如其展示的那般,即便路径稍显非同寻常,也终归是条可行的道路——唯一令人担忧的是,这艘仅用400余天便建造完成的军舰,会不会仅仅是个华而不实的空壳。
